关于客体恒常性的总结

前些时间看了一些提及关于客体恒常性的文章和书籍,想结合看完的感受记录一些备忘总结。简单介绍一下客体恒常性的概念:我们内心的”客体”(这里客体一般指依恋的目标,一般是我们的亲密关系)有一种安宁恒定的状态,就好比对于父母离开的家独处的孩子来说。如果正常稳定的客体,会让我们觉得父母虽然不在,孩子虽然会想父母,但是他会感到他和父母心里仍然在一起,是一种持续恒流稳定的感受,反之缺失的话会产生会焦虑、焦躁、害怕被抛弃的情绪。

造成客体缺失的原因有很多,童年不友好的客体分离体验,成长经历中被忽冷忽热的对待,从小经常性的被否定打压,目前了解和学习客体恒常性就我自身而言独处时感到安宁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当长大后我们脱离父母,我们拥有了伴侣,全新的亲密关系让我们发觉我们童年/经历中刻在身体上的”记忆”,这种原生的记忆在我们处于亲密关系中出现特定的情景时操控我们的情绪和身体,让我们像个婴儿一样不知所措。

客体恒常性的定义

客体和主体呈相对视角,主体也就是我们的内心视角感,而客体意指我们主体的内心视角所看到依恋目标所指的对象。而恒常性就比较字面意思了,是我们理解了依恋目标,且知道对我们充满爱意,与我们较好的维系情感上的链接时,我们会把依恋目标转换为一个”内在的客体形象”,即便监护人,伴侣暂时离开了我们,我们也知道他们只是暂时的离开了我们的视野没有抛弃我们或者消失了,我们仍然知道我们是被爱的。

客体的缺失和影响

对于不能安全依恋他人的人来说,任何的分离,哪怕是短暂的,也会触发他们再次体验到被抛弃,拒斥,贬低的痛苦
这种原生的痛苦会迫使人去做出相应的行为,比如粘人、回避、否认、甚至攻击伤害对方,或者通过强行破坏关系保持距离感来避免受到伤害。

缺失客体恒常性的人,在和他人相处时,更倾向于把对带依恋目标带有不稳定性,即很难看待客体的和主体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对关系的体验是极其不可靠、脆弱,关系时好时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情绪、心情的好坏,看待伴侣,依恋目标的视角似乎没有连续性,时刻因为一时的情绪进行着变化,时而好时而坏就经常会导致根据当下的情绪做一些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而这种不稳定则很大程度来源于,童年不好的体验,父母时而奖励,时而打压从而导致了无法真正享受与别人的连结感。由于无法保留内在客体,他们对他人的评价也经常动摇,只是基于他人当下的表现和自己当下的感受,也无法容忍他人偶尔的过失,可以说缺乏信任的能力,也无法真正意义上享受长期稳定深入的连结感

一个人没有能力把他人当做一个恒常的整体,那么当所爱之人不在身边时,就很难再有爱人仍在的感觉,被孤零零的丢下的感觉如此强烈,难以承受,以至于会激起一些原始的、强烈的、有时甚至是孩子气的反应。
被抛弃的恐惧一旦被触发,羞耻感和自我谴责会紧随其后,进一步破坏这个已经焦虑的人的情绪。由于这些强烈反应的起点不总是在意识层面,所以有时候一个人的行为看起来好像是在“无理取闹”或者“不成熟”
事实上,如果我们明白他们的行为源于被压抑或者被解离的创伤(想想一个2岁的孩子被独自丢下或者跟一个反复无常的照料者一起生活是什么样子),那么,这些强烈的恐惧、愤怒,以及绝望就都说得通了

疗愈、治愈客体缺失感一些建议

首先对自己和他人,如果既能看到优点也能看到缺点,我们就不必使用“分裂”的原始防御,也无需抱有非黑即白的想法。即使伴侣让我们完全失望,也不必贬低他们。我们也能原谅自己。因为,不是一直都完美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有缺陷,不值得被爱,他们生我们气的同时也可以爱着我们,他们或许有时候需要远离我们,但彼此之间的连接基础是牢固的,被抛弃的恐惧过于强烈是因为它勾起了我们从小一直背负的痛彻心扉的创伤:被丢在世上,弱小无助,只能依赖周围人。但我们必须明白,那些恐惧与当下的现实无关。尽管生活中没有绝对的确定与安全,但我们如今已经长大成人,可以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可以选择不再“被抛弃”,一段关系结束了,就只是两个人在价值观、需要等方面不匹配,各自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结束是自然而然的事。

我们可以选择不再“被拒绝”,别人的评价不能左右我们存在的价值。我们可以选择不被吞没,不受制于人。我们可以说不,可以设定边界,也可以走开。

作为一个有弹性的成年人,我们可以抚慰内心深处那个只有两个月大的自己,那个自己非常害怕被人丢弃,我们学着与自己的身体在一起,哪怕充满恐惧,也不要解离,我们也能与他人待在一段关系里,哪怕其中有不确定,我们也不逃离、不回避、不防御,被丢弃、被独自留下的创伤已经过去,愿你我都能日渐成长为更为安宁的人。

《思维取代思绪》(Mind over Mood)七步方法:
第一步:现在让你出现强烈情绪的场景。eg.恋人离开家,出差五天。
第二步:现在的情绪。eg.害怕、焦虑和恐慌。
第三步 自然涌现的想法:因为这个场景你自然而然对于他人和自己的一些看法。eg.他抛下了我。我不值得被爱。
第四步 支持这些想法的证据: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让你觉得这些想法是事实。eg.他没有说到底什么时候回来,而且我一直没收到他的信息。
第五步 不支持这些想法的证据: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让你觉得还存在第二种可能性。eg.他一直都很在意我的感受,而且走之前说了事情结束后会尽快回来。
第六步 平衡后的想法:在对比了两方面的证据后产生的新想法。eg.他一直不发短信给我是不好的,但是很有可能不是他不想理我,而是暂时抽不开身。
第七步 评价现在的情绪:有没有变化或有没有产生新的情绪。eg.挂念和担心,而不是无法承受的恐慌。